大豆枯萎病及其防治
時間:2017-10-12 03:22
(一)病害癥狀
染病初期葉片由下向上逐漸發展,葉尖或葉緣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點,變黃至黃褐色、萎蔫、卷曲,發病初期不易察覺,發展到大豆植株上部才能發現;莖桿由綠逐漸為黑褐色干枯,由莖基部向上發展;主根干縮,側根腐爛,病株易拔起。
大豆枯萎病病癥(圖示)
(二)傳播方式
1、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也可隨種子越冬。主要以土傳為主,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病菌從傷口或根冠部侵入,病菌在田間借助灌溉水、農具、施肥、昆蟲或雨水濺射傳播蔓延。
2、病菌隨根部傷口侵入大豆組織后,在組織的導管中大量繁殖,菌絲堵塞導管,影響水分運輸,并分泌毒汁,最終導致植株萎蔫死亡。
3、發病溫度20~30℃,發病最適溫度為24~28℃,最適pH值5.5~7.7。在適溫范圍內、相對濕度在70%以上時,病害發展迅速,如遇多雨,病害易流行。
(三)發病條件
1、發病輕重與降水量及溫度有關。生育期間降水量偏少 ,氣溫偏高易發病,反之不易發病或發病輕;在大豆生長期出現連續陰雨天氣時就易發??;低洼潮濕地,或地塊受澇,往往發病嚴重,如同一地塊的同一品種,坡上地比低洼地相對發病輕。
2、品種間抗病性有較大差異。
3、重茬耕作加大發病率。重茬種植每年都消耗土壤中相同的養分,土壤養分單一消耗,引起土壤部分營養元素缺失,不易滿足大豆生育期間對土壤養分的要求;多年重茬大豆根部蟲害也加重,如大豆孢囊線蟲病、根蛆、蠐螬、跳甲幼蟲等,這些害蟲會給大豆根部造成傷口從而加重枯萎病的發生。
4、土質粘重、根系發育不良發病重。土壤團粒結構差,土壤通透性不好,植株根系生長發育不良,長勢弱,植株瘦小、淡黃,營養嚴重缺乏,抗逆性降低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枯萎病的品種。
2、重病地實行與非豆科作物輪作,不便輪作的可覆塑料膜對土壤進行熱力消毒,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盡量少施用化肥。
3、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
4、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00毫升+30%多克福種衣劑600-700毫升拌種75-100公斤,能預防種子帶菌,也能預防苗期害蟲。ABT生根粉10-45ppm浸種或拌種,促進根系發育,培育壯苗,增強抗逆能力。
5、上一種植季發病的地塊,在大豆苗期,用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300毫升/公頃,或45%咪鮮胺水乳劑125毫升+43%戊唑醇懸浮劑30毫升/公頃,或45%咪鮮胺水乳劑125毫升+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克/公頃,或45%咪鮮胺水乳劑125毫升+40%氟硅唑乳油20毫升/公頃,及早進行防治。
6、在發病初期,用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400毫升,或45%咪鮮胺水乳劑250毫升+43%戊唑醇懸浮劑50毫升/公頃,或45%咪鮮胺水乳劑250毫升+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克/公頃,45%咪鮮胺水乳劑250毫升+40%氟硅唑乳油30毫升/公頃,及時進行補救。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