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圖縣農業生產托管工作經驗總結
時間:2019-01-31 09:52
多措并舉,規范運作,著力做好農業生產托管工作
——昌圖縣農業生產托管工作經驗總結
唐微[ 唐微,中共鐵嶺市委黨校,副教授。] 暴樹峰
農業生產托管,有利于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實現服務型規模經營,是當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服務農業和農民的重要形式。2017年末,昌圖縣被選為遼寧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試點地區之一,2018年實現土地托管16.7萬畝,涉及農戶21496戶。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與實踐,逐步摸索出符合當地實際的“昌圖做法”,具體總結如下:
1.廣泛宣傳加政策助力,做到“三個到位”。
首先,制度建設到位。根據中央部(委)下發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的指導意見》以及遼寧省《2017年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實施方案》,昌圖縣因地制宜制定《昌圖縣農業托管服務項目實施方案》,確保該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規范運行;其次,輿論宣傳到位。通過縣經管局召開動員大會(相關鎮(場)經營管理站站長、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參加)、地方電視臺反復播報、微信等公共信息平臺刊登簡報、行政村張貼宣傳海報等形式做到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家喻戶曉。農民和土地托管服務組織充分認識到開展土地托管服務的好處,積極性高漲,踴躍參加;再次,確保農機作業能力到位。要想做好土地托管,服務組織必須擁有耕、種、防、收各個環節的農機設備,同時,設備必須先進,采用先進設備和先進科學技術為農戶做好土地托管服務。
2.嚴格遴選服務組織,堅守“五個原則”。
《鐵嶺市2018年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項目實施以“引導小農戶接受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為主,兼顧新型經營主體生產需求”,降低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生產經營各環節成本,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小農戶的收入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為保證以上目標的真正實現、避免“個人肥”,文件要求“項目實施縣(市)農業部門統一建立‘農業社會化組織名錄’,實行動態管理,未進入‘農業社會化組織名錄’的服務組織不得承擔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服務組織應“具備一定的農業科技能力和農機服務能力、管理規范、財務制度健全、社會聲譽良好等條件”。
在此基礎上,《昌圖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實施方案》(昌農財[2017]49號)以及《關于對<昌圖縣農業生產托管項目實施方案>(昌農財[2017]49號)的補充要求》(昌農經發[2018]1號)明確規定遴選托管服務組織的幾大原則:原則一,合作社必須成立2年以上,必須已經開展了正常的經營活動,且自從成立合作社開始到現在都必須有真實、規范的賬目;原則二,縣及縣以上有規范財務賬目的示范合作社才可申報(個別托管面積超1000畝的非示范合作社也可申報);原則三,具有一定數量的中型以上農機設備,能承擔糧油作物的“耕、種、防、收”等環節的全程托管服務;原則四,合作社自愿承擔托管服務;原則五,托管面積超500畝(含500畝)。
各鎮經管站在確定完托管服務組織后,嚴格把關,特別是對服務組織賬目的真實性、規范性進行審核,新成立搞突擊托管的合作社絕不列為服務組織。各鎮將服務組織上報局里以后,經管局對各鎮服務組織的資質進行了逐個認定,對不符合條件的要剔除。最終從111家申報組織中遴選出73家“根紅苗正”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并在當地進行公示,公示時間7天,并保留影像資料。
3.認真篩查補貼面積,保證“五個做到”。
為避免服務組織虛報、瞞報托管面積,套取國家補貼資金,昌圖縣規定被確定為托管服務組織的合作社在托管過程中必須做到以下工作:其一,同農戶簽定了縣里統一印制的托管合同,一式四份,農戶、服務組織、鎮、村各執一份;其二,從春天開始,對農戶托管的土地進行了耕、種、防、收全程服務,對各個環節的服務,服務組織都讓農戶在作業單上簽字,作為已完成托管服務的依據;其三,服務組織在銀行必須設有賬戶,托管服務所發生的各種收支業務必須全部記入賬內。賬目記載必須真實、準確、規范;其四,接受對其托管服務中的耕種環節和收割環節進行GPS監測;其五,填制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全程托管面積核實統計表。統計表共兩張,表一以托管合同面積為依據,把農戶托管面積按地塊填列明細(含合同面積、實測面積),依此同土地確權面積核對,防止虛報面積,表二將農戶同一地塊面積進行歸集(含合同面積、實測面積),依據實測面積同GPS面積進行核對,驗證托管面積準確性,最終依據合同面積作為申報托管服務補貼依據。
在確保托管服務組織“五個做到”的基礎上,村、鎮、縣三級對服務組織的托管合同、作業單、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全程托管面積核實統計表、GPS監測數據以及賬目進行檢查,一方面核查托管服務組織,另一方面進行入戶調查。一旦查出問題并經核實確實存在有一戶及以上面積虛報的,免除該合作社享受補貼資格,并且連續三年不可申報托管補貼項目。對于通過審核的合作社,按土地確權合同面積領取補貼。
4.充分調動托管主體,實現“兩種模式”。
在昌圖縣的土地托管實踐中,逐漸有兩大主體脫穎而出。
其一是以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和盛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獨立經營的合作社,以“單兵推進”為主,自己開發市場,自己提供土地托管服務,獨自享受收益和補貼。該模式需要合作社實力較強,具備獨立開發市場的能力,且村民對其的信賴度較高。如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擁有目前最先進的農用機械20多臺,包括北京豐茂自走式高架車、迪爾玉米籽粒直收機、東方紅大馬力機車以及農用無人機等先進農機具,除此之外,合作社還配備實驗分析中心和有機肥生產線,固定資產1100多萬元。
其二是以昌圖縣太平鎮永興村為代表的村集體與現有服務組織合作開展土地托管,“聯合作戰”。具體做法如下:永興村村兩委牽頭成立永興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以獨立法人身份負責“拿地”(即動員村民接受土地托管)、“齊錢”(即收取土地托管服務費用),與之合作的鴻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主要負責“服務”(即耕種防收全程托管服務)。雙方合作達成后,得益于永興村村兩委的行政動員優勢,鴻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土地托管作業面積從四五百畝擴大到三千多畝,得益于農民企業家的“鄉土情懷”,永興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獲得鴻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全部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補貼資金,補貼其運轉經費。除此之外,村社合一的永興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還依據農民意愿,統一采購種子、化肥、農藥,憑借規模優勢降低采購成本,進一步,與農機合作社達成協議,耕種防收每一環節服務費均低于市場價格,讓利于農民。計劃將其經營收入的15%(每畝)作為村小組組長發動群眾的獎勵資金,再15%(每畝)給村社合一的種植合作社社員分紅(村民只要同意土地托管即成為種植合作社社員),剩余70%(每畝)的補貼資金歸村集體支配,主要用于修路等農村公益事業,入社土地規模多的村民小組優先安排公益事業。
在經管局的組織和相關部門配合下,“昌圖做法”逐漸成形,昌圖的土地托管工作不斷鋪開??偨Y經驗,展望未來,在鐵嶺全域范圍內深化土地托管服務,打造農業全程服務體系還需關注以下三個關鍵環節:其一,加大宣傳及政策支持力度。農業生產托管在實現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的基礎上,將小規模分散經營農戶引領向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直接服務農戶和農業生產的有效形式之一,兼具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能夠實現土地托管服務組織和農戶的“雙贏”。經調研,鐵嶺未作為土地托管試點的地區,廣大農民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土地托管的內涵認識模糊,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其二,擇優選擇服務主體。昌圖縣重點將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承接土地托管服務的主體,其原因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尤其是農機合作社,具備“耕、種、防、收”各環節先進的農機設備(即作業能力),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此外,縣及縣以上的示范合作社實力及專業性均比較強,能夠購買優良的品種、優質的化肥、高效的農藥,有利于提高產量;其三,發揮村集體作用實現土地的集中連片。傳統農業向機械化、規?;?、集約化的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基礎在于土地的集中連片。實踐證明,村集體的“公信力”加持之后,普通的土地托管服務組織的市場開發能力會大大增強,不僅同樣能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還能將規模經營的大部分收益重新轉回到農民手中。此外,村集體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不急躁冒進,穩扎穩打,用“收成”說話,又進一步增強了其公信力和凝聚力,實現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