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農業也到了一個依靠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由數量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關鍵期。借回鄉之機,筆者調研了江蘇省南通市柏樹墩村職業農民種植優質水稻生產情況,對引導農民提質生產導向之轉變有了一些思考。
生物有機水稻種植初試
柏樹墩村是江蘇南通通州區的行政村,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組成地區之一。柏樹墩村職業農民顧興華承包了292畝農業耕地,主要種植小麥和生物有機水稻,生物有機水稻源自一種“零殘毒”“三潔凈(潔凈的生產環境、潔凈的生產過程和潔凈的農業產品)”、“強有機”水稻品牌,采用專業生產技術路線,以小麥和水稻構成土地一年收益。
種植小麥的成本支出包括土地租金、種子、基肥、追肥、除草劑、耕整費、機械收割費、人工費等項目,花費約為804元。以國家收購價格1.13元/斤計算,如果每畝需要收獲小麥710斤即可達到盈虧平衡,這對于顧興華等種植大戶而言比較容易實現。種植水稻的成本支出包括土地租金、插育秧、耕整地費、基肥、除草劑、生物有機肥、人工費、機械收割、水費和烘干費等項目,合計約為1935元。水稻一季每畝土地收獲830斤,以2.2元/斤收購價計算,獲得1826元收益。雖然生物有機水稻收購價比普通水稻高出0.7元/斤,但每畝仍然虧損109元。他們的生物有機肥和技術服務收費價格是650元/畝,比施用普通化肥高出415元/畝。所以生物有機水稻產量低于預期,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有機水稻田中病害較多,農田依賴常規農藥產生慣性,導致生物農藥的除蟲、除病的效果不如人意;二是生產過程中由于斷水早,導致千粒重不足,畝產量較低,與預計產量相比,每畝減少70斤。
種植優質有機水稻,讓職業農民既喜也憂。喜的是產品市場價格高,憂的是產量沒達標收益不理想,沒賺到錢。顧興華等種植大戶農業生產的思路和種植方向是正確的,但要達到預期的效益目標,還需要在提升技術水平和節本增效上下功夫。如降低有機肥和技術服務成本;降低整地、收割、烘干和水肥環節管理成本;考慮延長產業鏈條,擴大全產業鏈收益,向產后加工要效益等;改進提升小麥的優質收益,以期獲得全年土地的整體收益。
引導優質生產的三個重要因素
柏樹墩村職業農民有機水稻生產實踐凸顯出三個值得關注的特征。
示范帶動領頭雁的作用不可或缺。江蘇生物高科技集成技術服務公司,是引導顧興華等6位職業農民種植有機水稻的引路人,該公司承諾為農戶提供集成技術服務和培訓指導服務,提供精確定量標準化的技術服務路線,承諾服務到人、服務到田、服務到作物。正是高科技公司的領頭作用,堅定了顧興華等幾位大戶種植優質有機水稻的信心,讓他們有了先行先試的勇氣和干勁。與傳統糧食生產相比較,優質糧食生產需要資金、技術、魄力和能力,有更大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有傳統種植思路牽絆。想要告別傳統,走優質農業生產之路,需要外來力量引領和帶動。農民企盼有更多的農業高科技公司引入穩定的技術,幫助開展標準化種植,完成有機認定檢測,提供收購銷售服務。然而,這樣的領頭雁在基層仍然蹤跡難覓或是誠信存疑。
農業部(現為農業農村部)2018年一號文件提出,引導推動龍頭企業等與合作社、小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關系,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農民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大力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對小農戶的服務覆蓋率。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農業生產的分層次、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正在形成,單靠農民的單打獨斗,很難達到農業生產提質增效頂層設計要求,農民需要引領、帶動和示范,需要帶領農民邁上高臺階的領頭雁和立交橋。
職業農民素質能力決定效益。對于農民來說,效益是第一準則。效益決定收入,效益決定投入,效益決定競爭力,而效益則出自農業經營者的素質和能力。要給職業農民插上科技和信息的翅膀,賦予懂技術善經營的“雙輪”,才能應對消費者對“質量高”的追求,適應資源環境對“利用率高”的要求,獲得自身對“效益高”的渴望。要通過教育培訓讓職業農民獲得“時間上看得遠一些”“空間上看得寬一些”的眼界,具備從事“多功能、開放式和綜合性方向”立體農業的能力和素質,讓他們知道怎樣選擇種植品種,怎樣降低成本,怎樣創設品牌,怎樣決策部署種田中的大情小事?,F階段要廣泛采用現代信息手段提供給職業農民技術指導和社會化服務,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引導,要有更多的鼓勵政策和措施,廣泛提供關鍵生產技術、標準化生產、新品種推廣應用、病蟲害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服務,增強職業農民發展能力。
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最有力量。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效。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組織載體和經濟力量,在實現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有機銜接、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等方面,必將承擔更多的功能,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柏樹墩村的水稻種植大戶,正在探索建立農民合作社,組織起來抱團發展。在生產合作、購銷合作、信用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多的功能,合作社之路是農民獲得較高收益的最佳選擇。據農業農村部分析,糧食價格改革將繼續深化,小麥和水稻“優普分化”將更加明顯。柏樹墩村的糧食種植大戶要有清醒的認識,風險會長期存在,技術與管理是保證產量的基礎,要向新技術產業體系要效益,建立合理的風險承擔機制,共同尋求以優質生產創造效益。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提質生產導向提供支撐和保障
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要培育規?;洜I和服務主體,打造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促進不同主體間的聯合與合作,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當社會主要矛盾由短缺轉變成“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等需求時,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要把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方向和目標。柏樹墩村的顧興華生產的生物有機水稻產后鏈條是嬰兒米粉、生物有機香米等高端農產品,如果能夠闖出市場,將是柏樹墩村職業農民獲得較好收益的正確選擇,是從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邁出的堅實步伐。
目前,農業農村部正在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大力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和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計劃,培訓100萬職業農民。農廣校作為培育職業農民的專門機構,將努力發揮培育職業農民主力軍作用,牢牢把握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和規范性,把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知識和技能傳遞給農民。通過鼓勵建設農民田間學校等培育基地,指導基層農廣校面向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扶貧農業園區,探索建立校社合作、校企合作、校園合作的產業發展帶頭人培養模式,推進產教融合,培育適應農業生產提質導向的職業農民,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讓他們成為連接小農戶的主導力量,為農業提質生產導向提供人才支撐和保障,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